中國流體動力產品(元件和系統)包括液壓(含液力)、氣動、密封(含橡塑密封、機械密封、填料靜密封)等產品。
一、中國流體動力產品市場發展現狀
◆行業經營運行情況
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統計情況及預計:
1、2014年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完成情況。根據協會不完全統計:
液壓(含液力)行業:工業總產值509億元,同比增長4.2%;
氣動行業:工業總產值192億元,同比增長7.1%;
密封行業:工業總產值277億元,同比增長13%。
2、2015年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完成情況預計。根據協會統計預計:
液壓(含液力)行業:工業總產值520億元,同比增長約2.2%;
氣動行業:工業總產值203億元,同比增長約5.7%;
密封行業:工業總產值298億元,同比增長約7.6%。
◆行業產品進出口情況
1、2014產品進口情況。根據海關統計:
液壓行業產品進口額為20.30億美元,同比增長0.90%;
氣動行業產品進口額為5.59億美元,同比增長9.64%;
密封行業產品進口額為5.51億美元,同比增長13.87%。
2015年產品進口情況。根據協會統計預計:
液壓行業產品進口額預計約為17.5億美元同比減少13.8%;
氣動行業產品進口額預計約為4.5億美元,同比減少19%;
密封行業產品進口額預計約為5億美元,同比減少9%。
2、2014年產品出口情況。根據海關統計:
液壓行業產品出口額為7.73億美元,同比增長17.75%;
氣動行業產品出口額為2.32億美元,同比增長17.75%;
密封行業產品出口額為4.75億美元,同比增長4.30%。
2015年產品出口情況。根據協會統計預計
液壓行業產品出口額預計約為8億美元,同比增長3.5%;
氣動行業產品出口額預計為2.8億美元,同比增長20%;
密封行業產品出口額預計為4.8億美元,同比增長1%。
◆液壓氣動密封行業產品國內市場容量
1、2014年國內市場容量。根據協會不完全統計:
液壓(含液力)行業:2014年國內市場容量為588億元,同比增長2.8%;其中進口占21.4%;
氣動行業:2014年國內市場容量為213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進口占16.2%;
密封行業:2014年國內市場容量為282億元,同比增長14.1%,其中進口占12.1%。
2、2015年國內市場容量預計。根據協會最新預計:
液壓(含液力)行業:2015年國內市場容量預計為582億元,同比減少1%,其中進口占18%;
氣動行業:2015年國內市場容量預計為213億元,同比基本持平,其中進口占13%;
密封行業:2015年國內市場容量預計為301億元,同比增長7%,其中進口占10%。
◆關于流體動力市場幾點分析
1、以上這些數據的絕對值并不非常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發展趨勢。
2、總體來看,在制造業市場下行的情況下,我國流體動力市場波動不大,雖然直接配套前市場下滑,但社會保有量的維修后市場仍比較活躍,這是流體動力市場的特點。
3、液壓(含液力)經濟運行及市場波動較大,主要受工程機械下滑影響,工程機械市場需求占液壓總市場40~45%份額。
4、氣動產業市場需求平穩,主要源于裝備自動化的發展,機代人目前形勢很好,氣動產品是自動化的重要元器件。
5、密封產業市場需求有較大增長,一是服務市場廣,二是節能環保意識增強。
6、產品進口額減少較多,一是前市場下滑較多,二是國產產品水平的提升,實現替代,增強了自主保障能力。
二、2016-2020年行業產品國內市場預期
◆預測依據
1、《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
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建議》;
3、行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規劃;
4、國家繼續實施改革開放、“一帶一路”戰略;
5、國內市場重點基礎件產品2020年實現40%,2025年實現70%自主保障目標。
◆行業2020年行業工業總產值發展預計
新常態下行業產值年均增長速度控制在6.5%左右。
液壓(含液力)2020年工業總產值預計實現730億元左右;
氣動行業2020年工業總產值預計實現280億元左右;
密封行業2020年工業總產值預計實現420億元左右。
◆行業產品2020年國內市場容量預計
國內市場容量平均增長,速度按6%左右預測。
液壓產品2020年國內市場容量預計為800億元左右。
氣動產品2020年國內市場容量預計為290億元左右。
密封產品2020年國內市場容量預計為410億元左右。
◆行業產品2020年進口額預計
液壓(含液力)產品2020年進口額預計為30億美元左右。
氣動產品2020年進口額預計為9億美元左右。
密封產品2020年進口額預計為12億美元左右。
◆行業產品2020年出口額預計
液壓(含液力)產品2020年出口額預計為19億美元左右。
氣動產品2020年出口額預計為8億美元左右。
密封產品2020年出口額預計為14億美元左右。
屆時進出口額逆差將控制在10億美元左右。上述數據僅供參考。但可以看出,中國流體動力產業市場是開放的,有進有出。只要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在平等、自愿、協商的基礎上,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構,就能推動國際流體動力技術的發展。
此期間我國流體動力產業的核心任務是實現量變到質變,要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殲滅戰。
三、正確認識和積極應對產業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當前產業發展困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
1、當前產業發展困難是“三期疊加”的結果
一是速度換擋期,是增長規律的必然,不可逾越。
多年來浮躁情緒盛旺,形成了非常態扭曲的高速發展。現在資源環境約束增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制造業傳統比較優勢衰減,高投入、高消耗、高擴張發展這種進三步退兩步的發展老路不能再走了,產業要繼續發展,經濟增長模式必須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必須進入爬坡的新常態,增長速度必須換擋。
二是結構調整期,陣痛繞不過躲不開。
中國經濟結構扭曲最集中的表現是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供求嚴重失衡,導致企業發展進入困局。去庫存就得打價格大戰,利潤微薄、債務負擔增加,創新投入減少,持續競爭能力越來越差。結構調整和生小孩一樣,陣痛這個坎躲不過,這就是客觀現實,必須面對。
三是超常發展 “后遺癥”消化期,需有時間恢復元氣。
多年來,鼓勵企業高速發展,國家和地方部門出臺多項刺激政策,刺激政策是危機政策,盲目擴張,致使地方、企業大量貸款負債,成為銀行“打工仔”,長期透支傷了元氣,現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要渡過難關,投入成本越來越高,特別是小微企業,這種積勞成疾的后遺癥表現尤為突出。
“三期疊加”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當前的困難不同以往經濟的感冒發燒,吃點藥就行了,而是身體得了炎癥,需要做手術。當前正處在發展方式和新舊動力轉換時期,結構性調整手術困難,決定了新常態的長期性,需要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才能調整過來,我認為不是幾個月而是要經過幾年的時間。欲速則不達,猛藥會置于死地。有位經濟學家最近講,中國經濟面臨緩慢向好的形勢可能要持續5年的時間,我本人對這個估計表示贊同,一項改革沒有2~3年的陣痛,不可能有改革的紅利,對這一點應有足夠認識和思想準備。
◆要正確認識當前困難的挑戰
一要辯證看。產業發展轉型升級并非企業都能“雞犬升天”,優勝劣汰才是市場經濟。我認為政府在當前形勢下不采取大規模的刺激政策,而采取改革措施,毫無疑問是正確的。通過改革創新讓競爭能力低下的企業退出原有市場,另謀生路,使生產率更優的企業發展壯大,整體經濟才能成為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型,才有產業升級。
二要客觀看。目前行業企業并非一片哀鴻,分化調整、“有喜有憂”才是市場現狀。當一部分“僵尸”企業還在糾結于“轉型找死、不轉型等死”之時,另一些企業早已在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創新紅利張力初顯。目前正在上演“機換人”的熱潮,效率提高了幾倍、十幾倍,質量和可靠性也在升級。
三要長遠看。企業目前遇到的困難還是暫時的,而市場機遇卻是巨大的。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大好時期,已經和正在涌現出新的增長點、新的市場。在當今國際制造業中,無論是美國提出的“重新回歸制造業、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還是歐盟提出“新工業革命”,以及中國力推《中國制造2025》,都為流體動力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我堅信當今的流體動力產業只要踏準時代的拍節,仍是一個朝陽產業。因為只有落后的技術,沒有落后的產業,我們要把當前發展之危,變成長遠發展之機。
四、踏準時代拍節,做流體動力時代企業
◆創新是當今時代的拍節
流體動力產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體經濟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古人云,“君子之本,本立而道生”,只有堅守實業,才能挺起國家經濟的脊梁。
目前,中國流體動力產業發展走勢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但穩中有難,總體勢仍向好,機遇大于挑戰。在動蕩低俗的市場大潮中,唯有創新創業才能適應產業發展新常態,新常態下企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能力。創新創業將對流體動力產業的未來起著決定性作用,運用得當,它將幫助產業重新展現可持續發展狀態,這一點應該成為我們業界朋友共識。
創新創業是非常孤獨、艱難的事情,首要難點在于觀念轉變,我們不能把它當作噱頭,而是要真正做出價值,核心在于價值創造。現有人總說,風口的豬能飛起來,但把握不好飛起來也會摔死。所以創業要做有智慧的創業者,做自己擅長的事情,選產品、選項目、選市場不要跟風,要有獨立思考能力。不要搞同行競爭,要提倡錯位競爭。一窩蜂做同樣的事情,就談不上創新,創新一定是獨辟蹊徑,一定是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那才叫創新。創新和創業一定要堅持,一定要持續,讓耐心、遠見、堅持能夠成為常態。創新創業不僅僅是一種行為,對于一個產業、一個區域、一個國家來說,更是一種文化和精神。
◆互聯網工具催促創時代拍節的變化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很快,互聯網攜推動產業升級創新革命的基因而來,催生著當今《中國制造2025》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智能制造的核心技術發展,即信息技術指數級增長,數字化網絡化進步、集成式智能化創新。其中,創新設計是產品的產業創新鏈的起點和源頭,可以創造和引領新的市場和產業。
我們鼓勵和倡導互聯網,因為互聯網是我們產業企業轉型升級的有效工具,但不是神器,它是自工業革命以來諸多技術創新中的一項,但不是最后的一項,也不是終極的技術創新,將來會有比互聯網更厲害的技術出來。
中國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這就是“創時代”。我認為互聯網使時代發生重要變化和挑戰有三點:一是零距離,信息零距離;二是去中心化,人人都可以成為中心;三是分布式,物質資源人力資源都是分布的。面對這樣的巨變和挑戰,企業的研發手段、制造方式、營銷戰術、管理模式、服務措施等都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將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時代”的新常態。“創時代”要變從前以自我為中心為以市場(客戶)為中心,實現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客戶國際化,產品個性化,這就是互聯網在改變著“創時代”的拍節。只有踏準了這個時代的拍節,才能成為“創時代”的成功企業和企業家,這也是中國新一輪流體動力產業革命成功的關鍵。
◆行業創新實際中要利用好互聯網工具
目前大家都在講互聯網+,如互聯網+液壓、互聯網+氣動、互聯網+密封,液壓、氣動、密封是主語,是主業,互聯網還是補語、是工具。因此,我認為,應該是液壓+互聯網、氣動+互聯網、密封+互聯網,一句話,傳統行業+互聯網。因為傳統行業的商業本質沒有因互聯網而改變,必須遵循傳統行業的商業原理、原則和規則,互聯網對傳統行業來說,只是個發展的應用工具。我們要自己獨立思考,擺正位置,看哪一種原理對企業發展更有利、能更好發揮互聯網功能,更能夠促進創新。
總之,要把互聯網技術和產業研發、生產經營實際結合起來,這是互聯網最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把互聯網當作一種口號。互聯網是作為一種革命性變革的技術工具,正改變著企業兩種關系,即上和下關系、內和外關系,它的本質就是讓世界人與物、物與物、人與人交流方式放生改變,打破時間和空間界限。但是工業的本質,就是產品本身,可持續的產品還是要靠它本身的品質。企業本質就是要做好四件事:提供大家喜歡的好產品和服務、成本要低、效率要高、傳播要快而廣,互聯網是做好這四件事的高效工具。
我們面對互聯網推動工業革命的時代,要實現產業的自我超越,要靠幾代人的堅守、堅持、努力;要成為“創時代”的企業和企業家,就要有抱負、有勇氣進行“自我顛覆”。要想與狼共舞,就得首先成為狼,要有“在蛻變中求生”的新戰略、新思維、新理念,要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這不是你想不想改變的問題,是互聯網時代要求你必須改變。
我認為“沒有成功企業,只有時代企業”。世界上不存在沒有失敗的始終成功,成功的軌跡里必定有失敗的影子,你自己認為成功,是因為你踏準了那個時代的拍節。我們是人,不是神,時代變化太快,沒有辦法能始終精準預測它。企業不能改變時代,也沒有辦法自然踏準時代拍節,這個世界上沒有成功的秘訣,也沒有必勝的法則,所以我們唯一辦法就是改變自己,順應時代,做時代企業!
流體傳動產業是世界經濟重要組成部分,他的繁榮源自產業志士創新過程的普遍參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把全產業每一個細胞都激活,整個產業才會充滿生機,進而匯聚成巨大的推動力量,我們世界各國流體動力產業志士為此都肩負著崇高使命和歷史責任。
目前中國流體傳動產業正走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口,經濟由高速發展進入中高速發展新常態。進入“創時代”變革時期的流體動力產業,我們有產業志士斷腕的勇氣和恒心、匠心、癡心精神,還有有為的政府,一定能很快找到應對新經濟挑戰的金鑰匙,秉承科學風范,成為創新發展的領跑者,我們對此要堅守自信,要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精神!
《中國制造2025》已把以流體傳動為代表的基礎零部件列為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重點,并提出2020年實現40%,2025年實現70%自主保障的目標,我們流體傳動產業大發展的春天來了,讓我們攜起手來,同心、同向、同行,踏準時代拍節,迎接“創時代”!我們既要堅定信心,著力鞏固向好趨勢,又要增強憂患意識,有效對沖下行因素。河水可能會經過千山萬壑,但最終一定奔向大海,經過互聯網雕琢的流體動力產業一定會蓬勃發展,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基石!